熒光增白劑的增白機理
來源:
|
作者:pmt409074
|
發布時間: 805天前
|
781 次瀏覽
|
分享到:
為消除許多產品所不希望的黃色色調,改善產品的外觀,通常采用三種方法,化學漂白、上藍和熒光增白?;瘜W漂白是通過氧化作用將黃色物質氧化使其褪色,變為白色產物?;瘜W漂白 的缺點在于對漂白物質的基質有一定的損傷,如漂白后的纖維織物強度下降等。上藍是通過加入對黃色物質有光學互補作用的藍色或藍紫色染料,來糾正織物上的黃色,使視覺有較白的感覺。
為消除許多產品所不希望的黃色色調,改善產品的外觀,通常采用三種方法,化學漂白、上藍和熒光增白?;瘜W漂白是通過氧化作用將黃色物質氧化使其褪色,變為白色產物?;瘜W漂白 的缺點在于對漂白物質的基質有一定的損傷,如漂白后的纖維織物強度下降等。上藍是通過加入對黃色物質有光學互補作用的藍色或藍紫色染料,來糾正織物上的黃色,使視覺有較白的感覺。它是通過吸收光譜中的黃色光,使織物上呈現藍色光較多,而反射光中藍色光較多可以引起人視覺上的錯覺(藍色光多于黃色光時,織物似乎白些)而提高了白度。實際上,這樣只能使 織物上的反射光總量減少,因而白度反而下降了,并造成灰度增加。所以,上藍并不能增加白度,只是為了迎合人們視覺上的需要,現在在織物的漂白整理時仍經常使用這種方法。熒光增白劑對物體的增白雖也是一種光學效應,卻能夠使織物上反射光的總量增加,從而提高白度。
熒光增白劑是一類含有共軛雙鍵,且具有良好平面型特殊結構的有機化合物。在日光照射下,它能夠吸收光線中肉眼看不見的紫外線(波長為300~400mm),使分子激發,再回復到基態 時,紫外線能量便消失一部分,進而轉化為能量較低的藍紫光(波長為420~480mm)發射出來。 這樣,被作用物上的藍紫光的反射量便得以增加,從而抵消了原物體上因黃光反射量多而造成的黃色感,在視覺上產生潔白、耀目的效果。不過,熒光增白劑的增白只是一種光學上的增亮補色作用,并不能代替化學漂白給予織物真正的“白”,因此,含有色素或地色深暗的織物,若不經漂白而單用熒光增白劑處理,就不能獲得滿意的白度。
不同品種熒光增白劑的耐日曬牢度各不相同,這是因為在紫外線作用下,增白劑的分子會被逐漸破壞。因此,用熒光增白劑處理過的產品,長期暴曬在日光下便容易使白度減退。一般 來說,滌綸增白劑的耐日曬牢度較好,錦綸、腈綸為中等,羊毛、絲的較低。耐日曬牢度和熒光效果取決于熒光增白劑的分子結構以及取代基的性質和位置,如雜環化合物中的N、O以及羥基、氨基、烷基、烷氧基的引入,有助于提高熒光效果,而硝基、偶氮基則降低或消除熒光效果而提高耐日曬牢度。
熒光增白劑也可根據其用途分類,如用于滌綸增白的就稱作滌綸增白劑,用于洗滌劑的就稱作洗滌用增白劑等。如此,經常有人把熒光增白劑DT稱作滌綸增白劑,把熒光增白劑DCB稱滌綸增白劑,把熒光增白劑VBL稱作棉用增白劑。然而這種分類法也有缺陷,或者說不夠嚴格、因為有的增白劑可以有多種用途,并且可以用于不同的行業中。如熒光增白劑VBL除了被大量用于棉纖維的增白以外,還被大量用于洗滌劑,而粉狀的熒光增白劑DT(在商業上常稱作熒光增白劑PF)主要用于塑料的增白。在商業上有時還按熒光增白劑的離解性質分類,將它們分為陽離子型、陰離子型和非離子型,或者按其使用方式分為直染型、分散型等。直染型熒光增白劑是指一類水溶性的熒光增白劑,它對底物有親和性,在水中可被織物纖維所吸附,故有直接增白的作用。這類增白劑對纖維具有優良的勻染性且使用方便,主要用于天然纖維的增白。分散型熒光增白劑是指一類不溶于水的熒光增白劑,在使用前必須先經過研磨等工序,同時借助于分散劑的作用將其制成均勻的分散液,用軋染一熱熔法或高溫浸染法對纖維進行增白,這類熒光增白劑主要要于合成纖維的增白。
各種類熒光增白劑的熒光色光不同,這取決于其吸收紫外光的波長范圍,吸收335nm以下的,則熒光偏紅;吸收365nm以上的,則熒光偏綠,這也是取決于分子結構上取代基的性質, 必要時可以加入染料校正。